脾与肺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和 通过 RBC 膜的方式是() 脾与肺

脾与肺

#脾与肺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图片

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图片图片图片 

中医老苗说

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,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,用视频号免费直播的方式,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。周一内容为中医基础入门,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。欢迎大家扫码关注“大熊学中yi”视频号,锁定下周一晚七点的中医基础理论直播。

扫描二维码获取

更多精彩

图片

大熊学中yi

图片

脾与肺

陈冠达

I 摘要:肺主一身之气,通调水道;脾为生气之源,运化水液。所以脾肺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方面。

图片

1、肺脾相关的理论探讨

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,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;肺主行水,脾主运化水液。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。

气的生成:肺主呼吸,吸入自然界的清气;脾主运化,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。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,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。因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,而先天之精的量一般固定不变,故一身之气的盛哀,主要取决于宗气生成的多少。脾化生的谷精、谷气和津液,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以输布全身。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、谷气和津液,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。故有“肺为主气之枢,脾为生气之源”之说。只有在肺脾两脏的协同作用下,才能保证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。

水液代谢:津液代谢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。就肺脾而言,肺气宣降以行水,使水液正常地输布与排泄;脾气运化,散精于肺,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。人体的水液,由脾气上输于肺,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输肾或膀胧。肺脾两脏协调配合,相互为用,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。

2、肺脾相关的经络联系

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脾足太阴之脉,起于大指之端,循指内侧白肉际,过核骨后,上内跺前廉,上瑞内,循胫骨后,交出厥阴之前,上膝股内前廉,入腹属脾络胃,上膈,挟咽,连舌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复从胃,别上膈,注心中。”

足太阴脾经:①起点是足大趾内侧端(隐白),止点是心中、舌、腋下(大包);②在心中交给手少阴心经;③内联的脏腑有:脾(属脾)、胃(络胃),心(注心中);④经过的重要部位是:舌(连舌本、散舌下);⑤在足内踩尖上八寸以下的部位,与足厥阴肝经交换循环位置。

足阳明胃经戊土,足太阴脾经己土。脾为阴脏,胃为阳腑,同秉大气中土气而生。戊己者,分别是土气的阳性,阴性之称。土气有运化作用,足者,胃经自头走足,络脾,主降。脾经自足走胸,络胃,主升。阳明太阴者,阳明燥土,太阴湿土,脾经秉阴土之气,胃经秉阳土之气,兼秉阳金之气。

以“胃”为中心的气血循环,十二经脉体系虽然始于手太阴肺脉,但其循行路线是“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,上膈属肺”,中焦主受纳,腐熟水谷,化生血气,其位置在人体与胃烷接近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云:“五藏者皆享气于胃,胃者五藏之本也,藏气者,不能自致于手太阴,必因于胃气,乃至于手太阴也。”因此,脾经透过络胃,主升与肺经取得重要联系,这在经脉体系是主流论述,如《灵枢·动输》云:“胃为五藏六腑之海,其清气上注于肺,肺气从太阴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来,故人一呼脉再动,一吸脉亦再动,呼吸不已,故动而不止。”

3、肺脾相关的五行规律

肺脾相关的五行规律体现在相生规律的运用,即“培土生金”。肺为主气之脏,脾为生气之源;肺为贮痰之器,脾为生痰之源。“饮食入胃,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,虽日周布诸脏,实充上输于肺,肺先受其益,是为脾土生肺金,肺受脾之益,则气益壮,化水下降,泽及百体”(《医碥》)。脾气虚弱,不能输精于肺,为母病及子,又称脾虚及肺,即脾胃虚弱,不能滋养肺脏。脾和胃的功能不同,但作用是统一的,故在土虚证上往往并提。脾胃虚则为食呆、消化不良、大便溏泻等;肺虚则为气短、干咳或吐粘痰,或痰内带血等。这些证候常见于肺痨后期,此时补肺气则易生胀满,养肺阴又虑增加腹泻,只有侧重脾胃用甘平补中一法,使后天生气充沛,则肺脏可得到滋养。《慎斋遗书》:“扶脾即所以保肺,土能生金也”,故是方用参苓白术散(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扁豆、薏苡仁、甘草、陈皮、莲肉、砂仁、桔梗),方内山药、扁豆、薏苡仁等不仅补脾,也能补肺,同入肺脾两经。又如,清燥救肺汤(《医门法律》)是治疗燥热伤肺的主要方剂,方中除用石膏、麦冬培肺清金之气之外,又用甘草,因“土为金母,子病则母虚,用甘草调补中官生气之源,而金有所恃”(《名医方论》)。这些均是培土生金法的运用。至于一般所说的肺脾两虚证,多指气分不足,且多由中气虚弱引起,表现为行动少气乏力,语音低微,表虚多汗等,与土不生金有区别,可用李东垣调中益气汤,即补中益气汤加入白芍、五味子来治疗。

4、肺脾相关的生理特性

4. 1肺的生理特性

肺为娇脏;体清虚而主宣发肃降。

肺叶娇嫩,上通天气,外合皮毛。“肺位最高,邪必先伤。”(清·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)故有“肺为‘娇脏’,即恶痰诞之裹,尤畏火炎之烁”的说法。寒热燥湿之外邪,均易袭肺;痰饮火热之内邪,亦易伤肺。

肺体清虚,质地疏松;肺叶白莹,“虚如蜂案”,有宣发肃降的特性。一如喷泉,喷吐布散后复又清肃下达。在宣肃过程中,肺完成了众多生理功能。

4. 2脾的生理特性

脾性主升,喜燥恶湿。

脾有喜升好运的生理特征,即“脾宜升则健”(清·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)。脾升则诸多生理功能皆健旺。脾的这一生理特性,是由其在内脏中所处的特定部位而决定的。“脾脏居中,为上下升降之枢纽”,脾升胃降,共同推动协调着气机的升降运动。

脾为太阴湿土之脏,虽有脾之阳气不停地运化水湿,却对湿浊有着易罹性,很容易被湿邪所困扰。由于脾的功能障碍常因湿困而起,故有“脾主湿而恶湿”之说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也强调“脾恶湿”。故历代医家治疗用药常慎用滋腻助湿之品,而多加香燥之药以健脾化湿。

肺脾相关的生理特征,提示有关痰饮的生成、辨证、治疗都和脾肺二脏有密切的关系。此乃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,有助于脾气升清,运化水液;脾气升清,转输水液于肺,是肺中津液的来源,也是肺能通调水道的前提。脾失健运,水液停聚,则生痰成饮,影响肺的宣降而见咳喘痰多,因此有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的说法。

5、肺脾相关的病理特征及治疗要点

5. 1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,主升清和主统血。

(1)主运化:脾主运化,可笼统地说为“运化水谷”,即运化五谷和运化水液。运化五谷,是指脾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。病理上,脾失健运,则出现纳呆、腹胀、便塘等消化吸收障碍之症,以及消瘦、倦怠、精力不支、头目昏眩等形体失养或气血生化不足的病理表现。运化水液,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功能。病理上,脾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,每见水湿内停之症。故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归纳说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。

通常,饮与食是一并为人体所吸收的,上述之所以作出区分,仅在于它们病理表现上常有些不同,治疗上也各有侧重,如脾虚则宜健脾,而运化五谷者当兼以补益气血,运化水液者则当兼以祛湿化痰。

(2)主升清:脾主升清的含义,主要用于阐释脾气开发清阳的生理功能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脾之升清将吸收来的水谷精微和转化而成的气血津液等,在心肺的协助下,上输头面,滋养官窍;二是脾之升发,可以维持内在脏器位置的恒定,不致于出现内脏下垂等病变;三是脾之升发健旺,则提升有力,不致于出现久泄、脱肛或子宫脱垂等症。脾失升清,又称“中气下陷”则可见这三方面的病理征象。

(3)主统血:脾主统血,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宁和于脉内,而不致于溢出脉外的功能。生理上,脾气健运,气血充沛,则血行正常,一般不致于无故失血及出血不止、不凝等病理现象。病理上,虚损性出血常责之于“脾不统血”。通常有以下特点:①出血量少色淡,但持续时间较长;②以下部的尿血、便血、月经淋漓不尽、肌衄等为多见;③多伴有疲乏无力,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。因脾性主升,脾虚则无力升达而下部易出血;脾主肌肉,故肌蛆多与脾失统血相关。

5. 2肺脾相关的治疗要点

在脾的主运化、主升清、主统血三项功能之中,主运化最为关键。

脾病多虚多湿,治宜遵循“脾宜升则健”的原则,根据本虚标实的不同侧重,采用健脾、运脾、升清以及燥湿、祛湿、利湿、化湿等治法。本虚为主则健脾佐以化湿;标实为主,则祛湿兼以运脾。脾健湿自去,湿去脾自健,健脾祛湿有相得益彰之用。

肺脾相关的病理联系,常表现在脾肺气虚证,此乃脾肺两脏气虚,脾失健运,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虚弱证候。常见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哮喘、慢性胃肠病、肺功能减退等疾病。其临床表现有其病理特点:肺主气,脾生气,气虚常责之脾肺,气虚为证候的中心内容,而脾虚运化无力,见纳差便塘;肺虚肃降无权,则咳喘气短。肺主通调水道,脾主运化水液,脾肺虚则水液运化无力,而浮肿,或生湿困脾,或生痰清稀。治宜补脾益肺,培土生金,方选六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。脾肺气虚之治,补气与化痰燥湿相兼而以补为主。补益又以扶脾为重,因脾为后天之本,培土自可生金,补脾就可以达到脾肺两补的目的。

补气、化痰、燥湿药亦多归脾肺二经。

图片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